甘肃省凉州区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凉州区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
2.建设性质: 改扩建
3.建设地点:凉州区长城乡岸门村
4.建设单位: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
5.法人代表:赵茂
6.技术负责人:赵鹏山
7.项目主管部门: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农牧厅
二、建设规模: 到2016年,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饲草加工场制作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20000吨,秸秆颗粒饲料5000吨。
三、建设内容:新建秸秆原料堆场6000平方米,秸秆包装车间2000平方米;库房2000平方米;青贮池10000立方米;购置青贮收获机2台;直立秸秆回收机5台;秸秆回收打捆机2台;饲草真空打包加工机4台;秸秆颗粒机2台 。
四、项目总投资:项目目总投资11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74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406万元,编制可研、初设、环评等前期费用10万元。
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164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400万元,占总资金的34.36%;地方配套资金160万元,占总资金的13.75%,其中省级配套128万元,市县级配套32万元;自筹604万元,占总资金的51.89%。
六、投资使用计划:土建工程投资74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406万元,编制可研、初设、环评等前期费用10万元。
七、建设期限:2015年11月—2016年10月
八、项目效益:
(一)经济效益。2017年,通过项目实施可加工秸秆饲料25000吨,按照每吨500元销售价格估算,年可实现产值1250万元,纯收入达500万元。
(二)生态效益。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可减少秸秆焚烧和废弃浪费,改善和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可帮助解决牧区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减轻草场压力,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推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生产大量优质农家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利用牛羊粪便,发展农村沼气,一方面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解决农户燃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种植业,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社会效益。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逐步改变传统养畜观念,转变秸秆利用方式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牛羊肉,丰富城乡菜篮子;以秸秆作饲料,减少饲料粮,促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牧互补战略实施,满足牧区饲草需求,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
九、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
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秸秆饲料化利用规划(2015-2020)的通知》;
3.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申报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的通知》(甘农牧计发2015[63]号);
4.《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08]52号);
5.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7.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关政策及规定;
8. 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特别是把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特色养殖业、注重讲求质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立足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推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根本性转变,示范带动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国家对扶持发展草食型畜牧业的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中指出通过连片开发、巩固提高,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对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加工利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减轻畜牧业发展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促进畜牧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这为充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促进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草食畜的决定》、《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动草食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加以积极扶持。
凉州区属武威市辖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区内大气、土地、水源无污染;以玉米、小麦、大麦、谷子为主的农作物及秸秆丰富,大面积的紫花苜蓿、饲用玉米的种植施用化肥和农药少,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全区耕地面积145.88万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0万吨左右,其中玉米秸秆产量18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为85%,但是传统饲养方式和农作物秸秆大量浪费,已严重造成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项目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其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用作燃料,尚有一部分就地焚烧或堆放腐烂。用于饲喂牲畜的秸秆,通常只作简单的铡切处理,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很难满足牲畜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通过秸秆青贮实现过腹还田,可以充分利用农区秸秆资源,大幅度提高牛、羊肉和奶产量;可以大大节约饲料用粮,缓解粮食需求增长的压力;还可以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凉州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特提出本项目建设。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提高饲料化利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凉州区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内玉米联合收获、袋贮加工等机械数量不足,秸秆不能适时存贮;二是玉米种植面积多为小块且分散,秸秆联合作业有一定难度;三是大部分秸秆仍是干黄饲喂,浪费较大。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玉米秸秆经过青黄贮后,不但可有效贮存秸秆原有的营养成分,还可提高牲畜的适口性,避免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凉州区年产玉米秸秆180万吨,若采取有效措施,全部进行青贮利用,可节约精料20多万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提高项目区秸秆利用率,使我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同时还可提高我区草食养殖业的常规技术综合配套普及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项目示范引导、技术培训,可直接带动农户发展以饲喂秸秆为主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带动项目区现代牛羊养殖业走上规模养殖之路,既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又可使一大批农户依靠秸秆养畜脱贫致富,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的显著效果。
3、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通过项目建设,使秸秆有效利用,不但可使废弃的资源变废为宝,还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还可以通过秸秆过腹还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饲草料资源丰富。凉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区,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67.82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8.7万亩,小麦种植面积9.3万亩,饲用型甜高粱2万亩,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0万吨左右,其中玉米秸秆产量180万吨。201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青贮池2085个130万立方米;累计推广加工机械6700台(套),其中:袋贮加工机械50台(套),完成玉米秸秆青(黄)贮154万吨,其中:加工袋贮饲料40万吨,秸秆加工调制率达到85%,在全区建成玉米秸秆加工企业13家,成立秸秆饲料加工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4家。2015年,全区种植饲用型甜高粱14.55万亩,为加快建立规模养殖饲草料基地,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秸秆资源。
2、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凉州区秸秆饲料化利用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秸秆青(黄)贮的实施意见》、《关于批转凉州区饲用型甜高梁种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青(黄)贮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各项措施落实,为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10年开始,对单池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上的新建永久型青贮池、土池,青(黄)贮量达到1000方以上的给予每立方30元和2元的补助;对生产销售玉米秸秆青(黄)贮数量达2000吨以上的养殖场或饲草加工企业(个人),奖励资金2万元;对新购置的玉米秸秆青(黄)贮打捆机和裹膜机,在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按购机价格的20%由区财政给予补贴。依托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牛羊产业项目,对牛羊养殖场青贮池、铡草机等内容进行扶持。
3、技术服务水平高。从青贮池建设、机械引进、饲料加工制作等环节入手,采取电视专题报导、理论集中讲座、现场演示指导等不同方式,开展秸秆加工调制专题培训,强化区乡技术人员、养殖户、饲料加工人员的调制水平,同时结合各乡镇生产实际,以规模养牛养羊场(小区)、养殖村组为重点,以窖贮和袋贮为主要加式方式,建立集中青(黄)贮、整村推进、来料加工、商品化生产等不同生产模式的玉米秸秆青(黄)贮示范点,示范推广玉米全株青贮、青贮池青贮、裹膜青(黄)贮、袋装青(黄)贮、简易袋贮堆贮等加工调制技术,进一步加快秸秆调制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全区现有3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160个村级畜牧技术服务中心、376名区乡畜牧技术人员、41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与甘肃农业大学、省畜牧工程学院、省家畜繁育中心、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等院校和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起了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为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章 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一、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位于凉州区长城乡岸门村,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公司法人代表赵茂,现年48岁,自2009年开始从事饲草加工和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120多只肉羊养殖发展到现在3000多只,秸秆加工利用能力达到10000吨,是全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受到当地政府的多次表彰。
二、人员状况及技术力量
公司现有职工32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人,包括高级畜牧师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8人。所有人员均具有从事多年相应的养殖业管理、营销、饲养、疫病防治、饲草料生产加工工作经验。
三、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情况
该公司肉羊养殖场占地面积约55亩,现存栏肉羊2000只,其中基础母羊600只,现已建成标准化羊舍8栋6000平方米、饲料库房300平方米、草料库220平方米、兽医室24平方米、办公用房180平方米、堆粪场260平方米;配套饲草料铡草机4台、兽医及其他等设备18台(套)。
四、资产与财务状况
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注册资金1200万元,截止2015年10月31日,总资产1560万元,其中:非资产净值420万元,流动资产总额114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1140万元,负债总额360万元。经营状况良好。
五、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凉州区畜牧兽医局,承担着全区38个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畜禽养殖示范点建设、畜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检疫、畜牧发展项目建设、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草原建设管理等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3名,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1人。
凉州区畜牧兽医局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示范点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武威市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建设项目》、《中国—欧盟奶类项目》、《凉州区世行贷款牧业发展项目》等十多项科技项目,建设区级科技示范点20多个,积累了丰富的科技项目管理、实施以及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与服务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技术队伍,为凉州区的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 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一、选址原则
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建设地点选址遵循如下原则:
(1)交通方便,便于原材料即产品运输;
(2)地势干燥、通风良好,便于排除雨水、生产和生活废水;
(3)水源丰富,水质良好,电力供应稳定;
(4)离居民区及主要交通线应有足够的卫生防疫距离,要求500米以上,并应为与居民区夏季主导方向的下风处;
(5)远离污染严重区和畜禽疫病区。
二、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长城乡岸门村,长城乡位于凉州区东端,三面为腾格里沙漠环绕,是沙海中的一片绿洲。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23亩。辖红水、西湖、前营、大湾、岸门、新庄、上营、高沟、十二墩、长城、五墩11个村,101个村民小组。因明长城从乡内穿境而过而得名,乡政府驻大湾村。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3307人;有卫生院1处。境内明长城遗址和高沟堡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地理位置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长城乡位于凉州区东面,建设地点距武威市区28km,距建成的金色大道15km。
四、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1) 气候条件: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mm,年蒸发量2020mm,主要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d左右,日照时数2873.4h,太阳总辐射量139.05kcal/cm2,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各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积累养份,并为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土地条件:凉州区内土地总面积5081km2(762.15万亩),全区耕地面积192.57万亩(包括林草地22.36万亩),人均耕地1.88亩,比全省人均1.97亩少0.09亩。农用地32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9%;未利用地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3%。
五、交通、通讯条件
凉州区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是兰新线与包兰线、包中线的交汇点,处于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形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312国道、兰新铁路、干武铁路贯穿全境,交通畅通,通信网络覆盖全区。城市电话用户普及率95%以上,农村普及率31.4%。产品流通渠道通畅,交通、通讯条件优越。
六、社会经济条件
凉州区是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38个乡镇,44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01.4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7.95万人,有农户18.5万户。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05.9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19.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666.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385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88万人。
七、项目实施的技术力量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凉州区畜牧兽医局,下属区、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健全,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08名,其中:高、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的276人。同时利用甘肃省畜牧工程技术学院、省家畜繁育中心等科研单位在项目区优势,常年与该科研单位及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生产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五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一、工艺技术方案
1、秸秆处理技术方案
(1)总工艺流程
图1—1 总工艺流程
(2)秸秆处理技术
作物秸秆可消化的干物质含量占30-50%,粗蛋白含量占2-3%。由于秸秆中含有腊质、硅质和木质素,不易被消化吸收,因此,秸秆直接作饲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和进食量均较低,经过适当处理改变秸秆的组织结构,提高牲畜对秸秆的适口性、消化率和采食量。
1) 青贮、黄贮技术
(1) 技术优势
青贮饲料具有气味芳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价值高、久存不坏、经济安全等优点。
(2)工艺流程
图1—2 玉米青贮流程图
(3) 制作方法
玉米原料的收割:玉米全株(青贮)在玉米生长至乳熟期或蜡熟期收贮(即在玉米成熟前15-20d左右)收割,玉米秸秆(黄贮)在玉米成熟后,立刻收割秸秆。
玉米秸秆的切碎:为确保无氧环境的形成,原料含水量达到65%—70%时,秸秆切成长度为2-3cm。
装填和压实:装填前,先将青贮池打扫干净,池底部填一层10-15cm厚的切短秸秆或软草,以便吸收上部踩实流下的汁液。从一端开始装起,用推土机推压结合,逐渐推压向另一端,以装至高出池口1m左右为宜。青贮饲料紧实度要适当,以发酵完成后饲料下沉不超过青贮池深度的8%—10%为宜。在装填时,添加尿素0.5%、食盐0.3%,青贮专用酶0.1%,提高其营养价值。
封池:装填至离池口30cm时,在池壁上铺塑料薄膜以备封池。青贮池装满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池顶,然后压上湿土30-50cm,覆盖拍实并堆成馒头形,利于排水。
贮后管理:距青贮池1m四周挖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渗入池内;贮后5-6d进入乳酸发酵阶段,青贮料脱水,软化,当封口出现塌裂、塌陷时,及时进行培补,以防漏水漏气;防牲畜践踏并做好防鼠工作,保证青贮质量。30-45d后进行饲喂。
(4) 取料和饲喂
质量好的青贮饲料具有酸香味,呈黄绿色。从一端开始取用,将窖顶上的土除去,揭开塑料膜,先除去上层品质不良的青贮饲料,再由上至下截面取用,一直到底,每次取用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现喂现取,取后要覆盖严实,以防进气进水,引起饲料变霉。初次喂畜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并与其他饲草、饲料混合使用。
(5) 技术参数
青贮池青贮秸秆0.6t/m3左右,秸秆含水率65-70%之间,切碎成长度2-3cm;装窖前窖底铺10-15cm厚的切短秸秆或软草;在装填时,添加尿素0.5%、食盐0.3%,青贮氨化酶0.1%;装填至离池口30cm时封池,然后压上湿土30-50cm;发酵30-45d。
二、设备选型
1、 填平补齐的原则
在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按生产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购仪器设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2、设备质量可靠、性能成熟,保证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
3、拟选的设备符合政府部门或专门机构发布的技术标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
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抢抓政策扶持机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广秸秆加工利用技术,逐步由单一性、短链条向宽领域、长链条、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使秸秆饲料利用由传统处理方式向青贮、氨化、微生物处理应用方向迈进,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项目建设原则
1)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拓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途径,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带动、利益驱动等综合性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加工利用秸秆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加快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分布特征和加工利用现状,充分发挥秸秆加工机械的功能,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元化利用的秸秆加工利用格局。
3)依靠科技,强化支撑。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和工艺水平,努力提高秸秆资源转化利用深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加强对秸秆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通过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途径,加强对农民利用秸秆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4)政策扶持,公众参与。统筹考虑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情况,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项目建设目标
到2016年,制作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20000吨,秸秆颗粒饲料5000吨。
三、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
新建秸秆原料堆场6000平方米,秸秆包装车间2000平方米;库房2000平方米;青贮池10000立方米;
2.仪器设备
购置青贮收获机2台;直立秸秆回收机5台;秸秆回收打捆机2台;饲草真空打包加工机4台;秸秆颗粒机2台 。
3.按编制可研、初设、计划等
照申报文件规定,编制可研、初设、计划等。
4.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表6-1 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
|
名 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位投资(元)
|
金额
(万元)
|
备注
|
一、
|
土建工程
|
|
|
|
748
|
|
1.1
|
秸秆原料堆场
|
平方米
|
6000
|
80
|
48
|
|
1.2
|
秸秆包装车间
|
平方米
|
2000
|
1000
|
200
|
|
1.3
|
库房
|
平方米
|
2000
|
1500
|
300
|
|
1.4
|
青贮池
|
立方米
|
10000
|
200
|
200
|
|
二、
|
仪器设备
|
|
|
|
406
|
|
1.1
|
青贮收获机
|
台
|
2
|
600000
|
120
|
|
1.2
|
直立秸秆回收机
|
台
|
5
|
80000
|
40
|
|
1.3
|
秸秆回收打捆机
|
台
|
2
|
130000
|
26
|
|
1.4
|
饲草真空打包加工机
|
台
|
4
|
200000
|
80
|
|
1.5
|
秸秆颗粒机
|
台
|
2
|
700000
|
140
|
|
三、
|
可研、初设、环评等前期费用
|
|
|
|
10
|
|
合计
|
|
|
|
|
1164
|
|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一、环境保护
1.环境现状描述,包括土地、植被、土壤、空气、水体等。
1) 气候条件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mm,年蒸发量2020mm,主要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d左右,日照时数2873.4h,太阳总辐射量139.05kcal/cm2,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各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积累养份,并为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土地条件
凉州区内土地总面积5081km2(762.15万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46亩,比全省人均量(26.15亩)少18.69亩,比全国人均量(10.95亩)少2.49亩,是全省和西北干旱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耕地面积192.57万亩(包括林草地22.36万亩),人均耕地1.88亩,比全省人均(1.97亩)少0.09亩。农用地32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9%;未利用地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3%。
3) 社会经济条件
凉州区是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38个乡镇,44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01.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97万人,有农户19.45万户。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区内生物资源种类多,以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粱、洋芋、大豆等达17种。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3.86亿元,其中畜牧业增加值1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6元,其中牧业纯收入超过1219元。粮食稳产高产,畜牧、蔬菜、制种、葡萄是凉州区的四大支柱产业。凉州区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有食品加工、酿酒、淀粉加工等十多个行业,上千种产品,拥有集贸、蔬菜、花卉、劳动力等综合专业市场50多个。
2、全面分析污染因素。影响环境的因素有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和噪声等,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养殖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 废气如: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氟化物、氮氧化物、氯、氯花氢、一氧化碳、硫酸(雾)、铅、汞、铍化物、烟尘及生产性粉尘,排入大气,会污染空气。废水排入江河湖海,会导致水质败坏,破坏水产资源和影响生活和生产用水。
3、工业三废处理方法。农业废渣会破坏环境卫生,污染水和空气等。同时“废渣”是一种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利用,以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废渣”堆放场所,要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要有防止扬散、流失等措施,以防止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如养殖企业一般避免布置在居民区的上风向和水源上游;大力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三废”综合治理,是防治农业“三废”污染,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安全生产
1、空气污染影响。空气污染在工作中是常见的,如生产性粉尘、有毒气体等。粉尘能造成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有毒气体会使人头晕、恶心甚至失去知觉,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增加了事故隐患,必须加以预防。当然,有毒性的泄漏,本身就不是安全生产。
2、环境温、湿度影响。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度之间,最佳的环境温度应为20度左右,如果环境温度接近人的体温,人体的热量就不易散发,如果环境温度高于人的体温,人就会感觉得不舒服,甚至会中暑。当空气中的湿度过大时,人就会感到胸闷或有窒息感,易分散注意力,并且过高的湿度会减小人体的电阻率,增大了触电的可能性,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工作环境对操作人员的影响很大,在我们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绝不能忽视。作为养殖场的管理者应当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使职工能够处于最佳状态,以减少差错及事故率。
第八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一、项目组织管理
1.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
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全面承担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公司抽调专门人员成立项目建设小组,负责项目有关建设事宜;参与项目农业建筑工程和设备仪器的招投标;监督各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方案、计划进度进行工程建设;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负责组织项目建成后的竣工验收和技术鉴定。
2.项目管理
1) 项目建设监督管理
项目企业法人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保障,加强对项目的工程设计、建设施工、工程监理及竣工验收等的监督检查与协调管理。项目建设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四制”标准规范,实行项目法人制、公开招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建设管理合同制。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等级和信誉的单位进行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加强项目建设协调管理,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协商、研究,加以解决。
2) 资金管理
建立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项目资金专户储存,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日常监督和审计监督,建设资金管理采取预决算制度,严格按工程建设进度和预算定额拨付款项,待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凭预决算和进度拨款单据统一结算。
3.项目建成后的组织管理
项目建成后,由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负责整体项目的运营,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管理总站、畜牧工程学院、家畜繁育中心、区畜牧兽医局等为技术依托单位,与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在人才、技术、管理等全方位提供保障,对秸秆的青贮氨化、肉牛养殖及兽医服务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同时为周边肉牛养殖户提供信息和中长期市场需求预测。
项目生产以武威市凉州区昊农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以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管理总站等为技术依托单位,采用凉州区畜牧兽医局领导下的分级负责管理运行机制,层层签订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由规模养殖场集中建设青贮池,在满足养殖场青贮饲料需求的基础上,为项目区养殖场户在人才、技术、管理等全方位提供保障,对秸秆的青贮氨化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二、劳动力配置与技术培训
1、劳动力配置
项目实施主要内容为规模化、专业化的秸秆处理设施的建设及运作,项目运营新增直接劳动人员6人。临时及季节性用工随用随聘。
2、技术培训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秸秆养殖特别是秸秆青贮、氨化及仪器设备操作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符合各项工作的职能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素质。邀请专家参与项目实施的指导工作,提高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秸秆养畜生产的认识,积极推进项目的顺利运行。
三、项目运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指导,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
2、加强饲草料调制技术推广,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普及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先进技术,积极扩大饲用玉米种植,努力增加产量,搞好科技攻关,充分发挥秸秆加工和养殖示范效果。
3、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掌握目前先进的秸秆处理技术和秸秆养畜技术。
四、项目实施进度
1、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5年—2016年。
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015年11月—2016年1月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2016年2月—3月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审定及施工图设计;
2016年4月完成建设招标;
2016年5月—6月完成项目建筑工程建设;
2016年7月—8月完成配套仪器设备购置;
2016年9月—10月进行青贮饲料制作;
2016年11月底项目竣工验收。
第九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 1716-2009);
3)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农办计[2010]48号 关于印发《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4)甘肃省农牧厅 甘农牧计函[2010]240号《关于抓紧编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
5)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08]59号)及《财政部关于调整福建省和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的通知》(财发[2009]51号);
6)项目建筑及田间工程费按现行价格进行投资估算,设备购置费按当年实际价格加运杂费计算;
7)项目为一次性投资,项目设计中不考虑预备费;
8)由于项目资金构成无债务资金,同时项目运行所需流动资金由项目承担单位另行解决,故项目建设投资即为本次项目总投资,以下称为总投资;
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其他的文件、资料、数据。
2.投资估算
项目目总投资11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74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406万元,编制可研、初设、环评等前期费用10万元。
表9-1 投资估算明细表
序号
|
名 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位投资(元)
|
金额
(万元)
|
备注
|
一、
|
土建工程
|
|
|
|
748
|
|
1.1
|
秸秆原料堆场
|
平方米
|
6000
|
80
|
48
|
|
1.2
|
秸秆包装车间
|
平方米
|
2000
|
1000
|
200
|
|
1.3
|
库房
|
平方米
|
2000
|
1500
|
300
|
|
1.4
|
青贮池
|
立方米
|
10000
|
200
|
200
|
|
二、
|
仪器设备
|
|
|
|
406
|
|
1.1
|
青贮收获机
|
台
|
2
|
600000
|
120
|
|
1.2
|
直立秸秆回收机
|
台
|
5
|
80000
|
40
|
|
1.3
|
秸秆回收打捆机
|
台
|
2
|
130000
|
26
|
|
1.4
|
饲草真空打包加工机
|
台
|
4
|
200000
|
80
|
|
1.5
|
秸秆颗粒机
|
台
|
2
|
700000
|
140
|
|
三、
|
可研、初设、环评等前期费用
|
|
|
|
10
|
|
合计
|
|
|
|
|
1164
|
|
二、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164万元,资金来源:
1.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400万元,占总资金的34.36%;
2.地方配套资金160万元,占总资金的13.75%,其中省级配套128万元,市县级配套32万元;
3.自筹604万元,占总资金的51.89%。
表9—2 资金来源与使用一览表
序号
|
名 称
|
资金来源
|
合计
|
投资比例
|
中央投资
|
地方配套
|
项目自筹
|
一、
|
土建工程
|
250
|
100
|
398
|
748
|
64.26%
|
1.1
|
秸秆原料堆场
|
20
|
10
|
18
|
48
|
4.12%
|
1.2
|
秸秆包装车间
|
70
|
30
|
100
|
200
|
17.18%
|
1.3
|
库房
|
100
|
40
|
160
|
300
|
25.77%
|
1.4
|
青贮池
|
60
|
25
|
115
|
200
|
17.18%
|
二、
|
仪器设备
|
140
|
60
|
206
|
406
|
34.88%
|
1.1
|
青贮收获机
|
40
|
15
|
65
|
120
|
10.31%
|
1.2
|
直立秸秆回收机
|
20
|
10
|
10
|
40
|
3.44%
|
1.3
|
秸秆回收打捆机
|
10
|
5
|
11
|
26
|
2.23%
|
1.4
|
饲草真空打包加工机
|
30
|
14
|
36
|
80
|
6.87%
|
1.5
|
秸秆颗粒机
|
40
|
16
|
84
|
140
|
12.03%
|
三、
|
可研、初设、环评等前期费用
|
10
|
|
|
10
|
0.86%
|
合计
|
400
|
160
|
604
|
1164
|
100.00%
|
投资比例
|
34.36%
|
13.75%
|
51.89%
|
100.00%
|
——
|
第十章 研究结论
1、本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方针政策,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是《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体现,是凉州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落实,是实现广大农民增收的措施,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本项目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该项目注重的秸秆加工处理技术,可使项目区农作物秸秆有效、合理的转化,取得增值效益;同时还可提高项目区养殖业的常规技术综合配套普及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3、本项目的建设能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秸秆过腹还田对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粮食产量都有现实作用,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4、本项目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推广,可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养殖业;同时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也能充分发挥凉州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项目的实施无论从项目的建设市场、技术、工程、经济等方面还是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均为可行,建议尽早实施,早日发挥效益